编者按:
最近,福建师大社会历史学院教授柯远扬送来感谢信,表扬基本外科林强主任医师等医护人员,并对我院院训有深刻的体会与认识。柯教授1959年于厦门大学历史系毕业,现为中华孔子学会理事,马来西亚儒学国际联合会理事,孔子文化全球传播委员会顾问、福州孔子学会常务副会长。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著有《孔学新说》一书,对“孔子学说进行了新的探索,……颇饶新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院报因此特约柯教授从孔学的视角解读我院“精于医术、诚于医德”之院训,帮助大家从另一个层面深刻理解院训的精髓。
当我们走进福建省立医院3号综合病房大楼一层大厅,在圆形的院徽下面的“精于医术,诚于医德”八个大字醒目的院训就映入眼帘,令人难忘。它是救死扶伤,造福人类的象征,是该院精神的集中体现,是该院持续发展的动力,是该院的先进理念。理念是灵魂,亦是进行文化建设的最核心、最稳定的要素。院训的关键词“精”与“诚”二字,源于唐代的名医、博通老、庄及诸子百家兼好佛典的“药王”孙思邈所著《备急千金要方》第一卷中的《大医精诚》一文。该文着重论述了他所倡导的“精诚合一”的医德观,它所蕴含的深刻内涵是:医者既要医术精湛,又要品德高尚,无德不成医,无术则误人,两者缺一不可。现分别解读如下:
其一是“精”,亦即要求医者要有精湛的医术。鉴于病因复杂,既有“内同而外异”,又有“内异而外同”,故“经方之难精”,由来已久,“唯用心精微者,始可以言于兹矣”。“精微”见于《中庸》:故君子“致广大而尽精微”,其意是强调宏观与微观的统一。文中并在“精”与“微”前,加上“至”字,其意是极致,达到顶点,亦即“最”的意思。认为医道是“至精至微之事”,要求习医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一定要广泛深入地探究医学原理,专心勤奋不懈怠,医术要精益求精,力争达到尽善尽美的境界。不得道听途说,一知半解,就觉得已经明白了医学原理。若以“至粗至浅”之思去探求它,难道不是很危险的吗?“若盈(实证)而益(补法)之,虚(虚证)而损(泻法)之,通(畅)而彻(疏通)之,塞(不通)而壅(阻塞)之,寒而冷之,热而温之”。若如此,只能加重其疾病,你“望其生”,吾“见其死矣”。
其二是“诚”。“诚”字见于《中庸》,特别是从20章到26章以及32章都论及“诚”的范畴。“诚”既是表述宇宙本体的哲学范畴,又是表述人的基本德性的道德范畴。《中庸》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追求诚),人之道也”。“诚”是天道和人道的联结点,是沟通天人的桥梁,是天人合一的基础。这个“一”就是“诚”。《中庸》所说的“三达德”、“九经”都要归于“一”,亦即归于“诚”。“诚”是实现“三达德”与“九经”的前提,因此“诚”是一切道德的基础。“天人合一”,亦即“天人合德”,因此,“诚”即是德。“诚”的原义是真实无妄、诚信,用来指宇宙的最高本体,乃至人生道德的最高境界。
孙思邈继承弘扬了《中庸》“诚”的思想,用作为医之德。亦即要求从医者要有高尚的品德修养,要“安定神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又以“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感同身受之心,发扬救死扶伤的革命人道主义精神,发愿立誓“普救含灵(人类)之苦”。医者要戒除私心杂念,不得“恃己所长,专心经略财物”;不得“自逞俊快,邀射名誉”;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而贻误了赴救患者的时机;不得“訾毁诸医”;对患者要一视同仁,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不得“以彼富贵,处以珍贵之药”;医者为了全心全意赴救病人,不得产生推托和摆架子的想法,做到不怕臭秽,不避“险巇、昼夜寒暑、饥渴疲劳。”像这样,可以称得上百姓的好医生,与此相反的话,就是人民的大害。
唐代的名医孙思邈吸取了春秋末期儒家经典《中庸》里精与诚的思想精华,撰写了《大医精诚》一文,时至今日,福建省立医院的院训继承和弘扬了他所倡导的“精诚合一”的医德观,这是难能可贵的。正如现任林才经院长所说:“省立人用信念、智慧和汗水凝成了省立精神核心———‘精于医术,诚于医德’。”望传承院训精神,向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医院迈进!(福建师大历史系教授 柯远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