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炎、生长痛?
小儿反复腹痛
要警惕
可能是先天性胆管扩张症!
先天性胆管扩张症是小儿多见的胆道畸形,患儿主要表现为反复腹部疼痛,有的还会发热,甚至黄疸。近日,我院连续收治两位先天性胆管扩张症误诊的腹痛患儿,儿外科徐迪教授以单孔腹腔镜胆总管囊肿切除术,微创治愈患儿。
我院儿外科在省内率先开展单孔腹腔镜胆总管囊肿切除新技术,在临床实践中不断总结,将原先的经脐纵切口改为绕脐环形切口,使得切口与脐部纹理吻合,类似“钥匙孔”样,更加隐蔽,基本达到“无瘢痕”的效果。
2岁的晴晴(化名)常常哭诉上腹部疼痛,却被当地医院按胃肠炎治疗。8月中旬的一天,晴晴再次腹痛,并发起了高烧,直至出现全身黄疸,转诊我院儿外科。经徐迪教授会诊后,晴晴被诊断为先天性胆管扩张症,已经出现梗阻性黄疸,且由反复感染引起,胆总管囊肿穿孔可能性较大。团队制定详细手术计划,决定进行单孔腹腔镜手术。术中发现晴晴胆总管囊肿早已穿孔,腹腔内有残留大量黄绿色胆汁,并且胆管壁因反复炎症,质地脆,易出血,胆管内有大量结石,手术难度较大。经过精巧解剖,细心分离,单孔腹腔镜胆总管囊肿切除+胆囊切除+肝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顺利完成。
另一位小朋友航航(化名),6岁的他也常常腹痛,起初他也被误诊为生长痛和肠道易激综合症。直到不久前,航航的尿液呈浓茶色,家长才意识到不对劲,就诊儿外科,诊断为巨大型先天性胆管扩张症。对于巨大的胆总管囊肿,手术难度在于如何充分显露完整切除病灶,同时保护周围组织。徐迪教授通过合理的序贯悬吊,充分暴露了巨大的囊肿,精细操作,保护了周围正常组织,甚至是纤细如发丝的血管,手术仅耗时3小时,精准快速。由于采用的是绕脐环形切口,航航的伤口隐匿,基本“无痕”。
科普时间
先天性胆管扩张症是小儿多见的胆道畸形,主要表现为反复右上腹部疼痛伴有发热,甚至黄疸,B超检查会发现肝门部囊性包块,如果不及时手术治疗最终会发展为胆管炎、肝硬化甚至胆管癌。专家提醒,小儿腹痛一旦发现异常,要及时到大医院就诊,以免延误治疗。
学科建设
单孔腹腔镜手术是目前国际前沿微创技术,能够最大限度减轻患儿创伤。福建省立医院儿外科团队在徐迪教授的带领下,不断探索微创新驱动,2012年,成功完成福建省首例经腹腔镜胆总管囊肿切手术;2017年,团队积极探索“单孔加一”的减孔手术,经历了多孔至单孔的微创化技术革新过程,在省内率先开展单孔腹腔镜胆总管囊肿切除+胆囊切除+肝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手术切口绕脐环形,基本达到“无瘢痕”的效果。
目前我院儿外科的三、四级大手术已常规运用单孔腹腔镜,涵盖了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等领域,是全省开展儿外科单孔腹腔镜手术病种数量最多、种类最全的科室,团队已完成近百例单孔腹腔镜手术,技术及疗效达国内先进水平,走在全国小儿外科微创技术前沿,在同类疾病的微创治疗方面处于全省领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