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您的位置: 首页 > 省立新闻 > 新闻动态

【学科建设】呼吸与共、使命在肩,福建省立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打造呼吸疑难危重症诊断救治高地

发布时间:2020-09-22 17:46  点击数: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席卷神州大地,一时间所有的“呼吸人”站在了抗击疫情的第一线。我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就是这样一支以使命在肩的气魄,与患者“呼吸”与共的团队。


从2003年的全省防治非典型性肺炎专家指导组组长单位,到2020年全省新冠肺炎医疗救治临床专家组组长单位,我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坚持高标准、高站位、高质量的发展步伐,以满足患者需求为导向,勇攀高峰,在呼吸介入、呼吸疑难重症和肺癌综合治疗领域达到省内先进水平。这支领衔全省呼吸疾病诊疗的医疗团队,为保卫人民群众的健康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战疫时刻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谢宝松教授担任福建省新冠肺炎医疗救治临床专家组组长,福建省新冠肺炎防治远程指导中心落户我院,医院迅速成为了全省救治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的“主战场”。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全员投入、敢于担当,用生命呵护生命,为打赢这场疫情保卫战、守护人民的健康写下了动人篇章。谢宝松荣获“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表彰,他说荣誉属于并肩作战的战友们,属于每一位奋战在抗疫一线的医务人员。

谢宝松主任参加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

荣获“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表彰

荣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疾病诊疗


科室注重强内涵、精管理,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不断挑战医疗盲区,数次气道罕见少见病为国内首次报道;建设福建省首个肺癌规范化诊治优秀示范(COE)中心项目,以实际行动推进肺部肿瘤的规范化诊治;疏堵有方的支气管镜介入治疗持续提升患者的安全感、获得感和幸福感。



学科建设


近年来,福建省立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高质量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是福建省首批临床重点专科(呼吸内科)建设单位、福建医大博士后流动站、博硕士学位授予点、首批国家PCCM专培基地、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呼吸专业)、福建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组长单位、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内镜医师培训基地、福建省肺癌规范化诊治示范中心、福建省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病防治中心、福建省感染性疾病质量控制中心、国家十二五、十三五重大专项课题合作单位。2017年获批国家首批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PCCM科)培训基地,2018年获国家卫健委(PCCM科)规范化建设三级医院优秀单位,2019年获复旦专科声誉排行榜-华东区呼吸专业提名……一项项资质及荣誉是对该科近年来高质量发展最好的肯定。


呼吸介入治疗

“镜”益求精,带给患者精准治疗


谢宝松主任介绍,为提高患者的个体化治疗效果,支气管镜已然成为了呼吸内科检查及治疗必不可少的手段之一。支气管镜下介入诊疗微创,能够更精准地辨别、治疗癌症或良性疾病。


01


62岁的患者老柯(化名)就是该科高精尖介入治疗技术运用的众多受益者之一。他是一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随着时间的推移,老柯肺功能每况愈下,肺功能不到正常预计值的1/5,平时走上100米就会喘得几乎要窒息。


对于老柯这样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终末期病人,药物治疗已经无能为力,有效的方法是切除过度充盈肿胀、丧失气体交换功能的肺段。然而这种传统外科肺减容术,创伤大、并发症多,对于老柯孱弱的身体来说,风险极大,手术死亡率较高。经反复研究,谢宝松主任决定采取目前最先进、创伤最小的的治疗手段——经支气管镜活瓣肺减容手术,术后第二天老柯即下床走动。随着膨胀肺组织进一步的萎陷,老柯的肺通气功能及生活质量将得到进一步改善。这是福州地区开展的首例经支气管镜活瓣肺减容手术(福建省第三例)。

 

02


54岁的董女士(化名)因为声门下狭窄引起气促,且症状呈明显加重的趋势。以往对于声门下狭窄,很多患者经外科手术切除治疗后复发率高。为此,谢宝松主任与团队制定了以球囊扩张+冷冻治疗,双管齐下的办法,为董女士扩张声门下狭窄环,治疗后狭窄环较前明显扩大,从原先仅能勉强通过外径3mm的治疗镜,扩张到约7mm,复查无再发狭窄。


科室早在1982年成立了呼吸内镜中心,是我省开展支气管镜检查的最早、规模最大的中心。在省内率先开展了经支气管镜热消融术、经支气管镜冷冻消融术/冷冻切除术、气管/支气管内支架植入术、支气管镜下冷冻肺活检、内科胸腔镜下胸膜冷冻活检术等介入治疗,填补了我省多项技术空白。


术业有专攻,这些呼吸介入技术让学科抢占了专业领域的制高点。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内镜医师培训基地这一国家级培训中心在科室落户。2019年入选第一批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简称PCCM)介入呼吸病学(单修)培训基地,学科带头人谢宝松主任参与“肺部感染性疾病支气管肺泡灌洗病原学检测”“呼吸道-消化道瘘诊治”“经支气管冷冻活检标准流程与操作”等中国专家共识的编写。

 

肺癌综合治疗

多学科“一体化诊疗”,

以有温度的医学关怀生命


为提供整合型诊疗服务,呼吸与危重医学科推行肺癌一体化诊疗模式,在福建省内率先创立肺癌“多学科综合诊治模式”,摆脱既往的单一学科诊治的缺陷,联合胸外科、肿瘤内科、病理科、放射科及中医科,建立虚拟的诊治平台,减少反复就诊的繁琐及重复检查的资源耗费等。多学科协作打造覆盖预防、筛查、诊断、治疗、康复等的全病程管理及规范化诊疗,致力于肺癌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及综合治疗。


对于年仅33岁的肺癌患者

小张(化名)来说,

“多学科综合诊治模式”

给他带来了一线生机。


今年3月份,已经持续发热伴咳嗽将近2月有余的小张,曾被其他医院诊断为转移性肺低分化腺癌,已到晚期,但小张接受传统化疗后,发热、咳嗽、气促等症状仍没有改善,他抱着最后一丝希望辗转就诊我院。



入院后,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医师们综合分析病情,认为治疗的突破点应该是积极寻找可能存在的肺癌驱动基因,再次选择合适的病灶部位进行肺穿刺活检是关键。


在肺癌一体化诊疗模式下,放射科、病理科等相关的多学科专家很快就汇集一堂,共同探讨患者病情,最终确定最佳活检部位,最佳基因检测方法及范围,难题迎刃而解!根据新的基因检测报告,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医师们重新做出诊断,为右下肺腺癌,小张接受新的靶向药物治疗后体温即降至正常,咳出灰白色坏死物,咳嗽、气促减轻,家属激动的说:将近2个多月来,终于听他说想要吃一些好吃的!太感谢医生们了!


1月后复查胸部CT,肺部病灶及胸膜病灶显著缩小,现患者病情已改善出院。


目前,该团队能够运用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高频电刀、氩气刀、微波消融,冷冻切除及气道支架植入”等介入治疗,有效开展肺癌的综合治疗。2017年成为福建省肺癌规范化诊治示范中心。科室以肺癌、肺部感染作为科学研究方向,参加国家级课题9项,主持参加省部级课题近30项。

谢宝松主任当选福建省医师协会呼吸内科医师分会首届会长


随着肺癌规范化诊治示范中心项目建设的推进,规范化学科体系不仅推动了学科的强势发展,更让呼吸学科担负起了肺癌诊疗的重任,以有温度的医学关怀生命。


呼吸疑难、重症治疗

以仁心妙术攻克多种呼吸系统疑难杂症


呼吸专科疾病的显著特点是疑难、危重疾病多,对于这些疾病的诊断治疗水平,是一个科室专业能力的体现。



我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对多种疑难病症诊断和治疗水平近年来取得了很大进展。近3年来,科室收治病例覆盖呼吸疑难病与危重症病种清单占比82.6%,总体治愈及好转率达92.2%。其中,在国内首次报道的气道罕见少见病例数多达5种,包括支气管Dieulafoy病、累及气管支气管的Rosai-Dorfman病,骨化性气管支气管病、气管外周原始神经外胚层瘤等。


团队还擅长呼吸道感染病原学研究,参与研发了LAMP,自主研发包含20余种病原诊断技术。陈愉生教授主持参与的国家“十二五”重大科技专项——“综合医院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病原学诊断”已顺利结题,她还以共同第一作者,在世界顶级医学杂志《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发表论文,为临床救治新型甲型流感提供重要的临床依据,影响影子达53.29。


患者黄某,40岁,因咳嗽咳痰入院,胸部增强CT、全身PET-CT均提示肺癌肺内转移,对一个年轻人来讲这简直就是一个晴天霹雳的打击!真是肺癌晚期吗?我们不敢草率,立即组织全科讨论,仔细认真读片、分析肺内病灶分布特点,最后达成一致意见:特殊感染?肺癌或其他少见疾病不能排除。决定行左上肺病灶穿刺活检,最终的病理让真相浮出水面。


原来,这是一种少见且病因未明的组织细胞增生性疾病,黄某所患的是LCH其中一种独特的分型肺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PLCH),因为它几乎只发生在吸烟者身上,被认为是与吸烟有关的间质性肺病的一种形式。这一诊断也在科室与北京协和医院呼吸科、血液科的医生开展远程会诊时,得到了专家们的支持和认可。伴随着PLCH的确诊,此前一直怀疑待查的“肺癌多发转移”噩梦对黄某来说才结束。目前黄某已出院,医师叮嘱他要戒烟并定期随访。


呼吸科疾病纷繁复杂,能为疑难危重症疾病诊断指明方向、拨云见日,已经成了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团队“最幸福的事”。


目前,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深耕呼吸“亚专业”,拥有普通病区以及RICU(呼吸重症监护病房)、呼吸内镜室、呼吸介入中心、睡眠中心、肺功能室、气管镜室等,已建设成为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呼吸系统疾病诊治综合中心。在各种肺部肿瘤的综合诊治、呼吸介入、呼吸系统感染及呼吸系统疑难危重症的诊治等呼吸“亚专业”方面技术实力在省内领先。


“生命在于一吸一呼之间”。清除呼吸障碍,提高生命质量,这就是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的责任。我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将以仁心妙术和优质服务患者,为福建省乃至全国呼吸系统疾病诊疗事业作出新贡献,持续书写他们越是艰险越向前,攻克疑难杂症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