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10日,福建省立医院急诊胸痛中心正式投用,为急性胸痛患者提供快速诊疗通道,缩短了急性心肌梗死、主动脉夹层、肺动脉栓塞等致死性急性胸痛患者的诊疗时间,提高救治成功率,改善预后,有效避免浪费医疗资源。
福建省立医院急诊胸痛中心采取实体与虚拟相结合的组织形式,整合院前急救、急诊医学科、心血管内科、心脏介入导管室、冠心病重症监护室 (CCU)、影像医学科、信息管理中心远程会诊及120指挥调度中心等多学科资源共同对胸痛患者进行高效筛查、诊治,同时实现对胸痛患者的急诊救治前移到从120指挥调度系统接警开始。
中心配有胸痛急救医疗救护车3部,救护车配备了先进的胸痛急救网络信息平台,可实现心电、血压、血氧饱和度、血糖、肌钙蛋白等生命信息的院前—院内同步传输及院前—院内音视频对话,为胸痛疾病专家对患者做出快速诊断提供技术支持;同时车内配备有ZOLL双相除颤仪、转运呼吸机、罗氏肌钙蛋白测定仪、时间采集腕带等监测、治疗设备以及胸痛急救包,可在救护车内完成对胸痛患者的院前急救,可实现成为“胸痛中心移动ICU”,最大限度缩短病人心脏的总缺血时间,赢得最佳抢救时间。
据统计,福建省立医院自2015年1月份起共接诊胸痛患者685例,其中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共有233例,占我院急诊胸痛患者总数的34.01%。STEMI患者中直接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共203例,占87.12%,同期行溶栓药物治疗的患者仅有11例,占4.27%。
福建省立医院院长朱鹏立指出:与传统住院救治方案相比,“急诊胸痛中心”成立后改进和完善了医院急性胸痛的诊治流程,采用快速、标准化的诊断方案,以及精准的时间管理制度,可以对胸痛患者提供更快和更准确的评估。对于明确的急性冠脉综合症患者,通过合理的流程提高救治速度和选择合理的救治策略。同时,通过分层筛查检出低危和非心源性胸痛患者,合理使用有限的医疗资源,给予患者最优化的治疗。特别是“急诊胸痛中心”将显著降低胸痛确诊时间,降低STEMI再灌注治疗时间,缩短住院时间,再次就诊次数和再住院次数,减少不必要检查费用,将有效改善患者健康相关生活质量。
福建省立医院是国家卫计委国际紧急救援中心网络医院,包含省急救中心、省心血管病研究所、省临床检验中心等,承担了福州市 50% 的急诊量,福建省各地疑难病患者的救治、以及各类突发事件的主力医疗队的重任,具有独立进行急诊PCI的实力。福建省立医院副院长、省急救中心主任陈锋表示:急诊胸痛中心可以做到对胸痛患者做到从呼救——调度指挥——现场急救——途中救治——急诊抢救室——PCI——收住EICU、CCU、急诊内科、心内科的救治全过程的无缝连接,实现了患者就医全程时间轨迹跟踪,起到严格的监管和质控作用,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院前院内胸痛救治一体化的最便捷的全新模式。今后,急诊胸痛中心可以带动周边的基层网点医院、急救120等系统,利用现代的物联网技术联结成为“胸痛急救网”,通过信息的实时共享,充分挖掘和发挥省立医院的高端医疗资源优势,带动基层医院、社区医院共同发展,院前急救120参与协同,实现院前急救与医院内抢救无缝衔接、分级救治和协同救治并举,建立区域协同救治的新模式。
胸痛中心(Chest Pain Centre, CPC)及胸痛急救网络的发展是一个趋势,是目前已验证的整合医学的一个最佳胸痛治疗模式。福建省立医院的“急诊胸痛中心”将以人为本、以患者为中心,基于统计数据的持续性管理改进和流程优化,今后将建立胸痛区域协同救治的医院网络,使网络内的所有医院按照统一的规范临床路径进行急性心肌梗死、主动脉夹层、肺动脉栓塞等急危重症的救治,建立互动的家庭心脏康复机制,缩短从发病到就诊的时间,有效的进行一、二级预防与健康干预,惠及八闽儿女,提高我省对急性胸痛的救治水平。
“胸痛急救网络信息平台”
集生命体征数据实时采集和远程传输系统、基于时空急救电子病历系统、救护车上与抢救现场实时视频监控系统、远程医学影像诊断系统、数据挖掘与分析系统、救护车GPS定位与跟踪系统、120呼叫与调度指挥系统、医院全院时钟同步系统、患者就医全程时间轨迹自动跟踪系统、远程急救与监护系统于一体的急救管理与质控平台。它还有一突出特点:120指挥调度中心在接到患者急救电话后,即刻发出胸痛急救车派遣信息,医院胸痛急诊二线值班主任随身携带的值班手机APP上同时也会收到呼救患者的基本信息和联系方式,这样有利于胸痛急救车出发到达目的地之前,值班主任即可通过手机APP上显示的呼救信息同患者及家属联系,电话指导基本的胸痛急救措施,为后续的胸痛救治赢得宝贵时间,真正达到院前、院内一体化救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