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朱丹华
我们不止一次听过这样的新闻:某学生在赛跑时猝死、某青年不眠不休上网数日死亡……引发猝死的病因很多,然而,有一种最为常见的猝死情况是可以通过现代医学有效预防的,那就是心脏性猝死。
闽东一名七旬老汉3年前装的ICD心脏除颤器,前日第三次救了他的命。
心脏性猝死死亡率高
据省立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陈林介绍,心脏性猝死指的是因心脏问题突发死亡。事发前的症状多表现为室速室颤,即突然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室速室颤是最危险的心律失常,重者将带来心脏骤停,抢救不及则将猝死。临床数据显示,人体发生室速室颤超过5秒,就将完全丧失意识。如果心脏骤停在医院外发生,即便是欧美国家,患者生存率也不会超过5%。
心脏性猝死的高危人群有:器质性心脏病的病人,尤其是还合并心功能不全或不明原因晕厥的病人,以及有心脏性猝死家族史的人。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在任何年龄层的都有,中老年人多发。医生经过综合诊断,会将其中部分人群归为两类:一种有“一级预防”的需要,即心脏病较为严重,未来有很大可能发生猝死的患者;另一种有“二级预防”的需要,即曾经发生过心脏骤停但是经抢救存活的患者。这两类人最好都应该往体内植入一种名叫“ICD”的心脏除颤器,它能在病人发生室速室颤的时候即刻干预,用体内电击或无痛性治疗的方法除颤。
除颤器救了依伯3次
陈林主任前日接诊的一名来自闽东的老汉,在3年以内已经被ICD救过3次命了。他今年72岁,患严重冠心病,曾于2013年发生心脏骤停,所幸复苏成功,旋即装了ICD。2014年ICD为他除颤两次,2015年他安稳度过,直至前日在坚持服药的情况下再次发生室速,ICD又一次发挥作用。事件发生后,他回到省立医院接受治疗。
“这种心脏骤停的可怕在于,你不知道哪天会发生。”陈林主任说,心脏起搏器是目前最为有效的心脏性猝死预防手段,任何药物都难以企及,能有效减低30%的死亡率。
呼吁公共场所安装除颤设备
据了解,一台ICD的售价在8万元以上,使用寿命短则数年,长则十多年,医保政策的报销额度约2万元。传统ICD将电极导线等经过血管放入心脏,现在国家已经批准并注册了S-ICD的新型除颤器,只要埋在皮下胸壁上,即可成为ICD的重要补充。
陈林主任呼吁福州效仿国外与国内一线城市,在有条件的公共场所设置体外电击除颤设备,比如火车站、飞机场、足球场等人群密集的地方。他也呼吁更多人能接受并得到心肺复苏的培训。“一旦有人心脏骤停,来不及送往医院,如果能就地接受体外电击除颤加上规范的心肺复苏,也能提高存活率。”陈林主任说。
他还提醒市民遵循正常的生活规律,“再正常的人,也经不起长期熬夜的折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