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您的位置: 首页 > 省立新闻 > 新闻动态

热烈祝贺我院获得省医学科技奖(恒瑞杯)二、三等奖

发布时间:2015-12-25 00:00  点击数:

近日,2015年福建医学科技奖(恒瑞杯)颁奖大会召开,我院有4个项目获奖,其中二等奖一项、三等奖三项。分别是妇科孙阳副主任的“宫颈癌辅助化疗的相关基础与临床研究”获二等奖,检验科伍严安主任的“马凡综合征基因突变的研究”、心内科陈慧主任的“药物基因组学在抗栓药物治疗管理中的作用”和麻醉科陈彦青主任的“围术期多模式镇痛方案的优化与临床转归”等获三等奖。

1.二等奖:《宫颈癌辅助化疗的相关基础与临床研究》

成果完成人:孙阳等9人

成果简介:宫颈癌是女性生殖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以往传统观点认为宫颈癌的治疗手段主要包括手术与放疗,近年来随着新的化疗药物出现及相关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化疗已引起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本研究从非凋亡的细胞死亡机制入手对宫颈癌辅助化疗进行相关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共发表论文13篇(其中SCI期刊收录5篇,单篇最高影响因子5.621),其成果累计被国内外131篇次论文引用(其中SCI刊物引用51篇次)。同时多次在全国学术会议上介绍推广相关实验成果与临床经验,并在15家省内外三甲医院推广上述研究成果,取得很好的社会效益。

 

 

 

孙阳:妇科副主任,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福建医科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福建省卫生系统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福建省医学会妇产科分会委员,福建省抗癌协会妇科肿瘤委员会委员。

 

 


   2.三等奖:《马凡综合征的基因突变研究》

成果完成人:伍严安等8人

成果简介:马凡综合征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结缔组织疾病,临床表现主要累及骨骼、眼和心血管三大系统,其中主动脉夹层或破裂是MFS患者最严重的并发症,常导致青壮年MFS患者死亡。FBN1蛋白是由平滑肌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合成的一种糖蛋白, FBN1基因突变将导致富含弹性纤维的组织器官如主动脉、晶状体悬韧带等出现病变而致病,是MFS的致病原因。本研究小组自2001年开始进行MFS基因突变的研究,是国内最早进行研究的小组之一。截止至2012年,本小组应用DHPLC-DNA测序法在23例患者中发现24个FBN1突变,该24种基因突变在国内均未见报道,其中17种突变国际上亦未见报道,为新发突变。本研究是国内同一领域研究小组中报道FBN1突变数量最多的,其中对家庭成员中尚未出现症状的幼年MFS个体的基因诊断,有利于幼年患者的早诊断和尽早开始预防并发症。

 

 

 

 

伍严安:内科博士,省立医院检验科主任、主任医师,福建医科大学副教授。擅长检验专业细胞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等技术,在肝病机理研究、临床遗传学研究方面造诣尤深。

 

 



3.三等奖:《药物基因组学在抗栓药物治疗管理中的应用》

成果完成人:陈慧等7人

成果简介:抗栓药物治疗在预防心房颤动患者缺血性中风和冠脉支架(PCI)术后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但目前通用的治疗方案缺乏对患者个体差异的考量。本项目在卫生部科学研究基金、中华医学会临床医学科研专项资金项目和福建省自然基金资助下,应用精准医学中药物基因组学原理对抗栓药物进行个体化管理,并尝试应用中西医结合方法解决个体用药差异问题,通过一系列动物实验、人体、临床试验及离体细胞实验等方法,逐步分层次探讨了这种抗栓药物治疗策略的临床效果和可能机制。

 

 

 

陈慧:医学博士,福建省心血管病研究所主任医师,福建医科大学教授、福建中医学院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博士生导师,福建医科大学省立临床学系硕士生导师。擅长心血管专业高血压疾病的诊治,心血管药物基因检测承担并负责卫生部、省自然基金重点项目多项,在高血压疾病的诊治方面造诣尤深。

 


4.三等奖:《围术期多模式镇痛方案的优化与临床转归》

成果完成人:陈彦青等10人

成果简介:疼痛可造成机体强烈的应激反应,对机体造成不利的影响,最终影响患者的转归。多模式镇痛通过应用不同作用机制的药物和不同给药方式,达到完善的镇痛效果,同时减小药物的副作用,降低了机体的应激反应,改善了患者的临床转归。

 

陈彦青:主任医师、省立医院麻醉科主任;福建医科大学省立临床医学院麻醉教研室主任、福建医科大学教授、研究生导师。担任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全国委员、中华医学会福建省麻醉学分会主任委员、省麻醉质控中心副主任委员、省疼痛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世界疼痛医师协会中国分会常委、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老年学组和疼痛学组专业委员;福建省保健委员会保健专家。同时担任《中华麻醉学》《临床麻醉学》《实用疼痛学》《麻醉学大查房》《麻醉与监护论坛》等多家杂志的编委。擅长于疑难危重症的抢救、围术期不同病种的麻醉管理,在慢性疼痛诊疗方面有较深的造诣。


维多利亚老品牌app

信息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