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5月21日,重症医学三科收治了这样一位特殊的患儿———2岁男孩林某,遭遇一场意外车祸,致胸腹腔多发脏器破裂,包括肺、胃、肝、小肠等均出现挫伤破裂及穿孔,合并重症腹腔感染和败血症,生命危在旦夕。入院时儿外科医师为患者即行“剖腹探查术”,对破裂的腹腔脏器进行了修补,与此同时,重症医学三科的医护人员为迎接即将到来的重症患儿,准备工作紧锣密鼓而有条不紊地在最短时间内完成
经过手术急救的患儿带着气管插管和呼吸机被送入了重症医学三科的大门。这名患儿由于年龄较小、胸腹腔脏器多发穿孔及损伤,腹腔内污染严重导致腹腔严重感染继而出现感染性休克,生命体征极度不稳定,病情复杂危重,治疗难度大,于荣国主任及龚书榕副主任医师每日亲自查房了解患儿病情发展、决策诊疗方案,陈巧玲护士长根据小儿患者的病情及心理特点,强调相对固定监护护士,消除患儿陌生感,重视患儿心理护理,加强气道管理和安全护理。在医护人员的通力合作下,患儿的呼吸及循环情况较入院时有明显好转,治疗取得阶段性进展。但由于患儿腹腔污染严重,空肠破裂处肠管愈合不佳,术后出现高位空肠瘘,我科经与儿外科协商达成共识,于5月30日对患儿进行全麻下“剖腹探查术+空肠造瘘术”,术后抗感染治疗、呼吸机支持和营养支持等一系列规范化干预治疗周密严谨地进行着。由于患儿腹壁挫伤及感染严重,腹壁切口全程裂开,经医护小组决策为患儿安装VSD持续负压冲洗引流后,有效促进了患儿切口的愈合。同时由于造瘘口与切口距离很近、造瘘口形状不规则,造瘘护理及切口换药难度极大,换药真是个大工程,每次切口换药及更换造瘘袋均需要1至2小时,陈凯、张颖蕊医师及两位护士长总是按照约定在完成日常的查房及治疗任务后,利用午休时间集中为患儿进行清创换药及造瘘口护理。患儿稚嫩脸庞上的泪珠总让护士们心疼不已,于是将患儿抱起进行体疗和安抚既是康复手段,更是ICU医护人员妙手仁心的真实写照。同时由于肺部挫伤及继发肺部感染,需要长期呼吸机辅助呼吸,由于患儿口鼻腔分泌物多,气道插管固定及气道管理难度大,杨娟呼吸治疗师反复为患儿行纤支镜检查了解肺部及气道情况,医师、呼吸治疗师、护士每日共同为患儿进行体疗排痰、气管插管护理、口腔护理等操作。在呼吸机支持1个月的过程中,患儿未出现非计划性拔管及气道阻塞等情况,肺部感染明显控制,呼吸氧合情况逐步改善,并顺利拔除气管插管。
经过了一系列的积极治疗,患儿感染得到控制,伤口较前愈合,可见新鲜的肉芽组织,同时胃肠道功能恢复,全身状况明显改善,于6月30日转往小儿外科病房继续治疗。
小小而又脆弱的生命,遭遇浩劫,天地动容。在重症医学三科和小儿外科全体医护人员的全力抢救下,患儿病情日渐好转。望着转科当天患儿脸上露出可爱的微笑,全科的医护人员得到了莫大的欣慰。同事们微笑着说:“我们再苦再累,看到小朋友的微笑,我们的辛苦都值得了!”(重症医学三科 张颖蕊 张智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