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岁的刘某在外人眼里平平常常,跟老公一起摆了个小摊,有两个正在读大学的儿子,小女儿前两年也出嫁了。可谁会知道,这些最最平凡的家庭温暖是多么的来之不易。因为从刘某二十来岁到现在,30年来心脏疾病一次又一次威胁到了她的生命,从1984年到现在,她分别在1984年、1995年和2014年在福建省立医院做了三次体外循环的心脏大手术。福建省立医院心外科的三个不同时代专家,分别为她安装、更换了3个人工心脏瓣膜,共同为这同一颗心脏完成了“神圣”的生命接力。现在她心脏内同时有一个机械瓣、一个生物瓣、两个人工瓣膜在“工作”。时光飞逝,青春流转,这期间刘某也组建了小家庭,顺利地生儿育女,越是平凡的日子,越透出了生命的珍贵。2014年为她做手术的主刀医生,福建省立医院副院长,心外科主任医师翁国星主任医师介绍说:一个人先后做三次心脏大手术已实为罕见,她的经历从侧面见证了几十年来福建省心外科的学科发展,患者才是医学学科发展的最大受益者。
三代心外科带头人先后主刀
1984年,当时刘某仅23岁,突发胸痛、胸闷,经查是心脏中的二尖瓣损坏。当年为她做瓣膜置换术的就是我国著名心外科专家李温仁教授,他是福建省心胸外科的创始人,首任省心血管病研究所(简称“省心研所”)所长。资料显示,福建省首例二尖瓣生物瓣置换术就是由省心研所外科于1978年成功开展的。1984年当时的省立医院心外科、心麻科还完成福建省第一例二尖瓣机械瓣置换术。由于刘某当时还未结婚生子,根据实际需求,李温仁教授还是为她选择更换了生物瓣膜。刘某的手术很成功,术后十几天她就康复出院了。由于当时的医疗条件有限,生物瓣膜的使用期限仅有十年,这也为她第二次手术埋下了伏笔。
1995年,11年前换上去的生物瓣膜已经接近了使用期的极限。刘某第二次接受了瓣膜置换术。这次的手术是由张珍治、刘文林两位大夫完成的,刘某顺利地换上了机械瓣膜。张珍治大夫是全国第一位心胸外科女专家,省立医院专家门诊心血管外科的主任医师。
如果说第二次手术是客观原因所注定的,那这第三次手术却是完全出乎意外。今年上半年,刘某开始出现腿肿、肚子胀大、胃口不好等症状,来省立医院心外科检查,确诊为三尖瓣损坏,需要再次手术更换瓣膜。由于是在已经两次换瓣的心脏里再次换瓣,手术难度和风险会比前两次手术都大。据心外科接诊刘某的陈海宇主治医生回忆说,关于病情的确诊虽然没有走什么弯路,但是是否动第三次手术,刘某却是犹豫不决,家里两个孩子还正在读大学,家境本就不太宽裕,再次手术的风险也很大,患者自己几乎都想放弃治疗。此时是翁国星副院长的耐心劝说和开导让她重拾了信心。经过周密的术前准备,医生们甚至还调阅了30年前的病案记录,就在上一周,刘某的第三次体外大循环心脏瓣膜置换术圆满完成,术后才5天左右的时间,她已恢复良好。
三次“补心术”疤痕仅留下浅浅的一条
虽说三次手术都是外科大手术,但在患者身上却只留下了一条浅浅的疤痕。由于位置特殊,医生们只能选择从同一处下刀,考虑到伤口曾经受过两次创伤,给第三次手术的缝合提高了难度,考验的是医师们更高超的技艺、更精准的缝合。
三次补心 成就家庭幸福的“核心”
三代省立人以精湛医术为刘某三次“补心”,诚心救人的仁爱关怀,令患者深深感动。
□提醒:
警惕风湿性疾病“伤心”
为何刘依姐心脏“阀门”老坏?翁国星教授说,刘依姐的各种症状是风湿性心脏病引起的。早在她第一次手术前的四五年,她就曾经反复发作风湿性关节炎,典型的特征是“游走性的关节肿痛”,主要表现为踝关节、膝关节等大关节交替出现疼痛。而风湿性疾病累及心脏,就会造成心脏瓣膜的损伤。
他说,风湿性心脏病是链球菌感染引起的变态反应。该病在我省的发病率比较高,这和福建地理环境比较潮湿有关。这种病在冬春寒冷季节多发。因此,要重视对风湿性疾病进行及时治疗,以免“伤心”。



上图依次为李温仁院长在做手术,李温仁所长、张珍治主任医师在手术中,翁国星副院长在做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