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近日,我院心外二科在相关科室的密切配合下,应用最先进的心脏外科微创技术,在只有4cm长的切口内成功完成了全省首例微创胸壁打孔主动脉瓣置换术。该手术的成功实施,是我院心外科微创技术水平提升的重要标志。
心外科谢琦主任介绍,患者是一位25岁年轻男性,因为活动后心悸、气促就诊医院,经检查发现心脏瓣膜病、主动脉瓣重度狭窄+关闭不全,需要行主动脉瓣置换术。而传统的心脏外科手术,因为解剖位置的特殊,需要先将胸骨锯开,再用特殊的器械撑开胸骨以便暴露心脏,才可以进行手术治疗。所以切口在胸部正中并且很长(20~25cm),术后留下长长的疤痕,影响美观,年轻患者深恶痛绝。
锯开的胸骨虽然术后用钢丝固定,但胸廓的完整性和稳定性受到破坏,并且钢丝一直留在体内,术后疼痛明显,对患者造成一定程度的生理和心理负担。由于传统手术切口不能满足患者对美观的要求,虽然辗转省内多家大医院,但迟迟下不了手术的决心。最后慕名来到了我院心外科,接诊的谢琦主任及其团队在原有微创心脏手术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借鉴国内外先进技术和经验,在相关科室的密切配合下,采用胸壁打孔方法,在只有4cm长的切口内成功完成了我省首例微创主动脉瓣置换术,既没有切断肌肉,也没有锯开胸骨,最大可能减少手术创伤,术后疼痛轻、恢复快、美容效果好,患者十分满意,术后仅7天就顺利出院。
谢琦主任说,随着心脏外科技术的发展,在保证手术安全和质量的前提下,为达到美观、减少损伤、加快恢复的目的,以小切口手术为主的微创心脏外科手术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心脏外科微创化将是当代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我院心外科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尝试应用多种方式,力求在矫治心脏畸形的同时减少手术所造成的创伤。包括右前外侧切口、右腋下小切口、胸骨下端小切口、胸腔镜辅助外科治疗等各类小切口心脏手术得到了广泛的开展,切口长度由原来的20~25cm缩小到8~10cm。手术从最初简单的房、室间隔缺损修补术,逐渐过渡到后来的二尖瓣置换术、主动脉瓣置换术以及复杂的双瓣膜置换术、二尖瓣成形术等多种心脏外科手术,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和社会效应,成果获得福建省科技进步奖。
不过心外科的医师们并没有因此满足,因为以上这些切口虽然较常规切口缩小了一半,但不是要切断胸壁重要肌肉,就是要劈开部分胸骨,产生的创伤和疤痕仍较大。而希望手术从“大创”到“小创”再到“微创”甚至“无创”是患者的要求也是医者的最高追求。但是随着切口的进一步缩小,手术视野明显受限,心脏距离遥远,常规手术器械无法应用,原来熟悉的手术变得异常遥远而陌生,手术难度成几何倍数增加,如何解决这个瓶颈?经过反复研究和摸索,心外科谢琦主任及其团队引进胸腔镜技术,在相关科室的密切配合下,为一位23岁女性成功进行了全胸腔镜下房间隔缺损(下腔型)修补手术。原来的切口被三个1~2cm的小洞替代,既没有切断肌肉,也没有锯开胸骨,最大可能减少手术创伤,术后疼痛轻、恢复快、美容效果好。这是微创心脏手术质的飞跃。
谢琦主任团队再接再厉,将该技术应用在心脏瓣膜手术上。成功完成了福建省首例胸壁打孔主动脉瓣置换术,给我省微创瓣膜外科增加一枚很重的砝码。因为主动脉瓣位置深,暴露困难,手术风险大,需要一些特定的技术支持,这些技术包括:(1)熟练的胸腔镜操作技术;(2)特定情况的体外循环建立及维持技术;(3)紧急情况出现时的应急处理方案等。正是由于这些特殊的技术要求,使得胸壁打孔主动脉瓣置换术成为微创手术中的难点。该手术的成功实施,是我院心外科微创技术水平提升的重要标志。
谢琦主任提醒,虽然心外科在心脏微创手术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离安全、广泛地应用还有一定距离。因为该手术对术者技术水平要求极高,学习曲线复杂,包括手术难易程度、合并手术类型、医院软硬件条件、医师个人经验等,特别是医师对瓣膜各类手术的熟练程度(即个人手术量的积累)是根本的基础。另外,虽然微创是每个患者的要求,但不是所有成人心脏病都适合做微创手术,对于风湿性瓣膜病的修复手术、混合型瓣叶脱垂的修复手术、主动脉瓣重度狭窄钙化伴较小瓣环的手术、主动脉瓣和二尖瓣联合病变手术建议慎重采用微创小切口瓣膜外科技术。目前从世界范围,微创小切口瓣膜外科技术的应用比例应该是整个瓣膜外科手术总量中约占15%~20%是比较合理的。所以,建议到有经验的中心找有经验的专家咨询,再考虑做该类手术是比较正确的做法。 (心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