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您的位置: 首页 > 省立新闻 > 新闻动态

孔正方、张雪梅夫妇:家里家外“种”大学

发布时间:2014-08-25 00:00  点击数:

 

早上,孔正方起床的时候,70多岁的老伴已经上班去了。老伴给他煲好的药膳还在锅里温着,此时家里很安静。老孔喝着药膳,又想起了“种”大学的事。

别人种树、种庄稼,老孔“种”的则是大学,而且应验了“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老话,收获“大学”满满。他“种”大学还是从老伴开始的。

老孔1996年从省外贸中心酒店退休,今年快80岁了。他老家在浙江一个偏远的小山村,父辈都是种地的。在他的记忆里,也是这个季节,父亲总是在地里从早忙到晚,一个人能顶两个人的劳力。“父亲种地有了钱只知道买地,不让我们去上学。”老孔笑说,“但是母亲管钱,母亲要送我们上学。父亲不肯,两人还为此事拌嘴、打架。”那时他暗暗在心里埋下种子———长大后有钱了不买地种地,要去“种”大学。

小学毕业后,孔正方要去40多公里外的县城上中学,每个月回家一趟取粮食。初中毕业,他去参军,提干后就让张雪梅去上学,学费、生活费他全包了。

张雪梅就是他现在的老伴,省立医院主任医生,被卫生部授予全国名老中医称号,享受国务院津贴。她现在还在上班,门诊时一天看100多名患者,还带两个博士生。

“那个时候,她家境十分贫苦。”老孔说,张雪梅上小学的时候,连饭都吃不饱,学费还是自个儿上山挑竹篾卖钱攒的。父亲生病后,她只能辍学在家照顾父亲。但是,老孔的母亲十分喜欢张雪梅,老孔参军后便给他俩“订亲”。有一年,老孔休探亲假,本想趁这个时间和张雪梅结婚,恰巧赶上张雪梅高考,只好把婚期往后延。老孔假期休满归队,首长提醒他“不要到手的凤凰给飞出去了”。老孔笑着回答:“不会的,不会的,我们都是一个村的。”这年,张雪梅考上大学,成为镇里第一个女大学生。1967年他们结婚,夫唱妇随一起“种”大学,子女全部都是大学毕业。

“种”了自家大学,夫妇俩开始“种”家外的大学。从上世纪末开始,他们先是每年给老家浙江省磐安县方前镇上的中学汇款5000元,资助16名贫困学生;后来,只对亲朋好友的子女进行资助,并定出标准:初中500元,高中1000元,上大学的3000元。10多年来,夫妻俩共资助了几十名贫困学生,资助金额达40多万元。如今有7名大学已经毕业参加工作。

“二爸二妈,首先感恩你们18年来对我们一家的关爱和资助。”不久前,山东省诸城程戈庄镇潘家岭村村民王芳来信向二老汇报她家里3个子女的情况,“大女儿上大学一年级,老二成绩不错,明年就可以考大学了,小儿子正在读小学。”据介绍,王芳是老孔堂弟的侄儿媳妇,她家几个孩子上学一直由老孔夫妇资助。“我家儿子也是他们资助的。”老孔家的保姆赵采莲说,她儿子大学快毕业了,老孔还帮忙联系实习单位。

“种”大学和种地的收获可能不一样,但是,“种”的品质在二老那里没有改变,而且还传承了。他们的二儿子从2001年也开始资助贫困生,资助款累计至今不少于100万元。

喝完药膳,老孔带上门,又“种”大学去了———他要到银行给贫困学生汇钱。

(载2014年6月14 日《福建老年报》刘维标 张巍 文/图)

维多利亚老品牌app

信息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