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抗疫保卫战中,战场不仅在武汉,更在每一个隔离病区里。为共同应对福建省新冠肺炎疫情,发挥三甲综合医院的优势,我院先后派出医院综合管理、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胸外科、重症医学科、心血管内科等专业的多位专家,支援省、市新冠肺炎救治定点医院福州肺科医院。
副院长郭延松、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谢宝松、重症医学二科主任石松菁、胸外科副主任潘小杰多次到肺科医院会诊,参与医疗救治,提升该院患者收治诊疗的规范管理。他们同支援武汉的队员们一样奋斗在抗疫一线,为救治危重病人付出巨大努力。
郭延松副院长(左三)、陈新敬副主任医师(左四)、杨火保副主任医师(左二)支援福州肺科医院
心血管内三科陈新敬和重症医学二科杨火保两位副主任医师作为专科支援团队,从2月底开始驻点在福州肺科医院,全身心投入危重型患者的医疗救治。他们面对着新冠肺炎疫情的未知与挑战,真实而残酷,汗与痛、血与泪交织的战场,在他们的前线日记里,我们看到了这些白衣战士们在面对患者时最朴实的想法:24小时驻点,尽全力去救治!
杨火保:等病人都好了,我才回家
清晨的鸟鸣,将我从睡梦中拉回了现实,脑海里还满是那位正行ECMO治疗的危重新冠肺炎病人的救治画面,所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
杨火保副主任医师为患者行超声检查
转眼间,支援福州肺科医院危重新冠肺炎ECMO治疗已经一周了,说不怕是假的,但工作充实而紧凑,原先对病毒的焦虑、恐惧逐渐被日常的诊疗压力取代。每天上午例行查房,首先是在半污染区了解每位病人前一天晚上的病情变化及基本数据,紧接着穿戴好防护服进入隔离间,对几个危重病人进行床旁体检、全身快速超声评估、呼吸机调试及病人呼吸力学参数的获取以及ECMO参数的设置、调整等。下午,除了处理病人的临时辨证,就是认真准备全省专家对危重患者的集体会诊。作为24小时驻点肺科医院支援一线的专家,班外时间接到病房值班医生的电话请示也是常有的事,危急情况就得随时到病房参与抢救了。
医学前辈常用“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来告诫我们医路的艰难,其实用它来描述危重新冠病毒肺炎患者的救治过程也相当贴切。作为医者,我不免时时忧虑着他们的病情变化,还要时刻提醒自己做好防护:呼吸机管路是否有泄漏?隔离病房内气溶胶浓度是否过高?自己的口罩是否松过?防护服是否穿得够严实了?脱防护服时是否被污染?
虽在同城,但也不能与家人见面,抽空给家里报个平安,妻儿总问我啥时可以回家,我只能笑笑的说“等病人全好了就回去”。
陈新敬:几乎每天都是一次大考
当三个危重症的患者第二次核酸咽拭子检测阴性的消息传来,一同参与会诊的郭延松副院长跟大家说:“今天可以稍微松口气,但是仍然要全力救治患者。”
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战场上,重症病房往往是火力最密集的主阵地,收治的患者病情危重、治疗难度大,每天都在上演生与死的搏斗。
陈新敬副主任医师查看重症患者
在我支援的5楼重症隔离病房里,各种监护仪器时不时发出嘀嘀嘀的响声。从医多年,可以说对医学仪器的操作已经非常熟练,但在这里,当我戴着3层手套、穿着防护服和隔离衣的情况下,每做一项检查都要比平时多花两倍甚至更多的时间。查房时,因为穿着厚厚的隔离衣,无法进行听诊,而危重症患者的病情的评估不同于常规的患者,我们必须通过视诊、触诊、叩诊并结合化验结果、辅助的检查手段以及详细的护理记录,不断地修正治疗方案。
从仰卧位改为俯卧位,有利于增加病人通气面积,改善患者呼吸状况。一名气管插管加ECMO支持的患者身上插了各种的生命救治管道,每一次为他翻身都要7名以上医护人员共同配合完成:一个人负责托住患者头部,其余人分别站在患者的肩、腰及下肢的两侧,托住患者肩颈、腰膝,统一发令,同时发力,将病人慢慢翻转、稳稳放下。既要防止管道脱出,又要实现病人体位的顺利翻转。在重症监护室里,一次次考验着医护人员的体力与能力,“几乎每天都是一次大考”。
每次出舱,我们的衣服都会全部湿透,但我们必须尽力,因为这是患者最后的希望。在重症病房中,痛苦似乎总是存在,但很多人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让我们觉得在这里找到了生命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