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把心脏比喻成“水泵”
这个泵内有四个像“门”一样的瓣膜
如果这四扇“门”任意一扇坏了
都可能危及生命!
对于中重度瓣膜病变唯一有效的方法,是通过外科手术修复或是置换这扇“门”,这种手术就是心脏瓣膜手术,通俗地说,是心外科医生的“换门术”。
9月26日,福建省立医院心外二科主任翁国星教授带领团队,做了一个全新尝试,为77岁患者李奶奶用介入方法二次更换“心门”。目前这项“瓣中瓣TAVI”手术在我省尚属首例,全国也不过五例。
无需传统开胸, 心尖部胸壁开小口更换“心门”
李奶奶送到医院前,伴随低血压、胸闷气急等症状,如不积极治疗将会很快发展为心衰,影响生命。
可9年前,李奶奶已开过胸,给心脏换过一次“门”。今年更换心脏起搏器时,医生发现当初置换的生物瓣发生衰败,唯有进行主动脉瓣置换,才是有效的治疗方式。
但李奶奶的身体状况与9年前不能同日而语,已不能再开胸手术了。面对这棘手的状况,心外二科的翁国星主任医师、鲍家银主任医师等专家反复斟酌讨论,决定应用目前最先进的“经导管主动脉瓣植入术(TAVI)”,为李奶奶再次“换门”。
这个微创手术只需在她胸壁心尖部开一个小口,将生物瓣膜通过接入导管输送到位,替换原来的主动脉瓣即可。无需传统开胸,也无需让心脏停跳,大大降低了风险。
坏瓣中放新瓣,难度再升级
“但该患者因为先前已换过‘门’,此次再换‘新门’,需在患者多年前放置的生物瓣架中再次进行瓣膜置换,即‘坏瓣中放新瓣’。且二次换瓣膜,手术将面临解剖变异更大、定位要求更精确、并发症发生概率更高等困难。”鲍家银说。
经心血管外科、心血管内科、麻醉科、重症医学科、超声科等多学科讨论评估,最终设计了最佳导管进入通路,并完善各种应急预案。
手术当天,专家们按照既定方案,顺利完成了“瓣中瓣”手术。
当日下午,医师到ICU查房时,李奶奶即可与医师顺畅交流,感觉良好。
术后,李奶奶感觉良好
此次“TAVI瓣中瓣”技术的成功,为生物瓣退变,需要进行二次手术的患者提供了更多选择机会。
TAVI技术护航 高龄危重患者的“心”希望
数据显示,我国心脏瓣膜病的发病率约为3-5%,其中15%的患者属于年龄大、病情偏重,以往这类患者往往由于高龄且伴有基础病,无法接受外科手术的创伤,只能无奈的选择保守治疗。
福建省立医院继今年5月份顺利完成两例“经导管主动脉瓣植入术(TAVI)”后,心血管外科、心血管内科又连续开展了多例此类手术并获得成功。在数字血管减影造影(DSA)的引导下,分别通过经心尖部或者股动脉等不同入路,对多个完全不同病变类型的主动脉瓣重症患者成功实施了TAVI手术,其中70岁以上的患者有7例,手术均取得良好效果,为高龄高危主动脉瓣患者带来了积极治疗的希望。此次,TAVI瓣中瓣技术的成功,为生物瓣退变需要进行二次手术的患者提供了新选择。
(文中部分节选:福建卫生报新闻频道 2018-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