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您的位置: 首页 > 省立新闻 > 新闻动态

【人物专访】徐杰:精益 善思 精进 创新路上的领头人

发布时间:2018-06-21 15:50  点击数:

 徐杰,福建省立医院骨二科主任、教授、主任医师,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委员,脊柱专委会委员,脊柱疼痛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脊柱显微外科学组委员;中华医学会显微外科委员;福建省医学会显微外科主任委员。从事显微外科、脊柱外科、关节外科专业20余年,带领团队在国内首批开展显微脊柱外科手术,创建福建省第一个神经手术电生理监护中心,在国际上首创keyhole手术切除胸椎管哑铃型肿瘤,在国内创新保留肌肉不切开的微创全髋与全膝关节置换术。在臂丛与周围神经治疗方面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两项。带领团队主译国际著名脊柱专著《The spine》。发明Liftop股骨近端抬高器、屈膝间隙测距平衡器Equat等多项手术工具,被广泛应用。

 

关于“拼搏”,习近平总书记说:在拼搏的青春中成就事业华章。今天,让我们通过“精益”“善思”“精进”这3个关键词,来认识这位很“拼”的医生。

 

非精不能明其理,非博不能致其得

对于临床工作,徐杰主任关注最多的就是流程和标准。在科室内,他要求重视病人从入院到出院流程的每一个细节,重视手术质量和安全。为此,他带领科室明确了一系列的标准流程和质控要点,如出入院质控标准、每一类手术的质控流程,清晰明了的绩效标准等。徐杰主任说,“做好一台手术不难,难的是保证安全做好每一台手术。我们要专注做好流程,不断去思考、总结经验教训,管理好每一个流程,掌控每一个可能的变量,力求减少缺陷,用精益的理念,精细化的思维去管理团队。”

对于年轻医生,徐杰主任以严格要求著称,严格要求指的不仅仅是对病人的高度负责任,也意味着“全身心”扑在临床。他说,每个病人的病情都是不一样的,要想获得准确的信息,就必须更多的接触病人,通过详细的问诊、病人的主诉和体格检查做出准确的分析,只有如此,良好的临床思维才能逐步建立起来。而作为科主任和上级医生,他更多的是手把手带教,毫无保留地传授经验。他认为,只有更多的医生掌握先进的理念和技术,才能使更多的病人受益。

 


勤于思考,是创新发展的源动力

徐杰主任认为,创新存在于工作的每一个细节之中,不论是流程、管理、技术方面,还是材料、概念等等,都要去思考着如何创新与改进,也应该勇于接受新事物。谈及创新设计微创手术器具和开展不切开肌肉的微创关节置换术的初衷时,徐杰主任说,“创新不是靠胆量解决问题,创新是做好日常工作的积累,思考不满意的地方,结合临床实践进行总结。当我们重复做一件事情10次以上时,就应该思考如何能做的更好,如何让手术更微创,流程更合理,减少无效操作,减少风险,让患者更快的恢复。其中的一个关键点就是,我们要敢于接受新事物,主动思考其存在的合理性,有了思考才会推动自身不断去创新。”

人有两件宝,双手和大脑,大脑去思维,双手去创造。思想化作行动,徐杰主任带领团队先后完成了多项技术创新,包括全国首例Srom假体的直接前方肌间隙入路(DAA,direct anterior approach )置换术、国际首例不切开肌肉的髋膝同时置换术,在国际上又首创了keyhole手术切除胸椎哑铃型神经肿瘤等。近年来频繁受邀参加国内外各类学术会议进行交流与手术演示。 



学科精进,两翼腾飞

当提及学科发展时,徐杰主任说,为病人提供最全面、安全、高效的治疗是学科发展的前提和根本。医生的职责是减轻病人痛苦,我们要从服务中学习,从临床诊断治疗的实践中提高。徐杰主任坦言,当前关注的重点是快速康复外科(ERAS)的深入探索和构建。ERAS涉及内容比较广泛,手术是核心,麻醉是保障,护理是关键,心理上的人文关怀与躯体上的康复医学也是保障,甚至营养师、疼痛师、护工都是ERAS的重要环节。“胜任日常工作与生活才是治疗的目的,让患者早点康复,才能提升患者就医体验。”徐杰主任说。

推动学科发展的,除了临床诊疗外,还有“两翼“——科研和教学。徐杰主任说,科研、教学与临床诊疗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因此,科室正在进一步明确科研的方向,形成自己的特色领域。对于教学工作,徐杰主任认为,一方面要关注本科生、研究生的教育培养,努力建立标准化的培训中心;另一方面要注重提升学科影响力,与同行相互学习交流,共同推动学科发展。

 


维多利亚老品牌app

信息查询